当前位置:书韵亭阅读网>历史军事>乾隆朝的造反日常>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青果屁股下的药粉桶

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青果屁股下的药粉桶 (1 / 4)

乾隆四十九年上半年还算是一个安稳的年份,至少黄河长江都没有发水,虽然齐鲁起了蝗灾,可也只限于济南府范畴。

很难得的,郧阳这地方今年没有大股的流民汇入。

彭功昌继续干着自己的老本行。

从川蜀的大巴山和郧阳等地招揽人手,远远不断的把之送到汝州府。

后者的煤炭联合产业那就像是一个永远也探不到底儿的无底洞,大口大口的吞噬着劳动力。

并且现在还有了北海商行,后者在库页岛上的据点已经从一个扩展到现在的三个,近期他们还计划着在虾夷地也搞一个据点,以此来试探一下日本人的态度。

这种情况下,彭功昌现在的‘劳动力输出’业务干的是如火如荼的。

可事实上他并没有从大巴山和郧阳府拉走多少人,这些地方蕴藏着数以百万计的流民和棚户,而他一年到头也只是拉走了三五千人,根本就是不值一提。

但凭借着这一‘行当’,彭功昌却能轻松自如的游走于大巴山与郧阳府各处,成为一个个棚户村落、据点带头大哥们眼中的贵人。

因为彭功昌为他们带来的可不只是银子,更有一些山里头有钱都难买到的布匹、铁器、盐糖,还有至关重要的火器药粉!

在郧阳镇已经做到了都司衔的长顺虽也在干着同样的营生,但因为身份限制,他拿出的更多是真金白银,所以长顺在郧阳府带头大哥们眼中的重要性远不如彭功昌。

民以食为天,劳动力输出这事儿首先你就要有足够多的粮食。

别看彭功昌每年带走的人不是很多,但这些人在去往目的地之前可都要被彭功昌养一阵子的。

时间最短的是输往汝州的青壮劳力,短的半个月,长的也就二十天,看看一个个身上没啥病,然后半个月时间里慢慢的补一补,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规矩,这些人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赵家手中的矿产工人了,还是那种签了卖身契的矿产工人。

实际身份等同于奴工。

但赵家对这些人不仅不苛刻压榨,反而待之极好,这很容易就能收揽人心。甚至比汝州本地人的人心更好收揽。

之前去往南洋的一千矿工中,七成都是这类人。

可以说这些人的忠诚度完全是能跟技校里出来的学生相提并论的。

如果说后者是赵家文治上的根基,这些‘奴工’那就是赵家武力上的保障。

然后就是一批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之间的少年,他们的人数并不多,彭功昌手中的情报网就多靠他们去发展了。

一个个联络点的建立,背后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存在。虽然很多少年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‘造反’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